腾讯云服务器优惠活动华纳云香港服务器

干货看的越多越容易变成水货

这年头,公众微信这么火,不在帖子前面加上“干货”二字,真没人点开看。但点着点着,读着读着,某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感觉:干货看的越多,就越容易变成水货

干货看的越多越容易变成水货-第1张-boke112百科(boke112.com)

至于原因,不外乎以下四条:

首先,精华太多,水分太少。干货都是浓缩的精华,就像麦乳精一样,干吃固然可以,但唯有兑水才能长期享用,才能更好地吸收精华中的养分。举个例子,经济学的干货有二:选择皆有成本,供需决定价格。如果不就着经济运行或身边变化来泡开,这点干货就变成了干瘪的寻常智慧,无法体现出它们对于理解万千趋势变化和读懂点滴生活琐事所起到的作用。

其次,信息太多,知道太少。这本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干货的存在和流行,加速了信息流动,却让获知越来越难。干货的制造模式,是扫荡式、补全式的,比如,再贷款政策突然变成了热点,于是先有“关于再贷款你必须知道的干货”,然后又有“关于再贷款你绝对不知道的干货”,接着干货又变成了“关于再贷款你知道的都是错的”之类。在无死角的干货供给模式中,你知道的常识、诡辩、新闻、秘闻越来越多,反而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干货流行的背后,实际上是“被动获知”模式的兴起,知道的过程,已经变成了太多干货扑面而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们不断得到各种信息,却忘记了自己想知道什么。

此外,观点太多,思想太少。在这个节奏如此之快的时代,时间是稀缺的,所以,提供干货是一种取悦受众的极好方式,意见领袖越来越多,思考者却越来越少。在很多人看来,选择就像一道复杂的数学题,结果才是重要的,过程反而是次要的。制造观点永远比求知求索要容易很多,却备受干货偏爱者的推崇,于是乎,干瘪的观点越来越多,人们却越来越迷茫。举个例子,我想控制体重,就看了些健身锻炼的干货,结果发现,有专家认为“早上是锻炼最佳时机”,又有专家认为“清晨锻炼无异于慢性自杀”,不同专家建议的时间基本涵盖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以至于我最终放弃了锻炼的打算。再例如,房市最近风声鹤唳,认为房价铁定要跌、震荡盘整和继续向上的干货几乎一样多、一样有分量,以至于作为经济研究者,我都有些迷茫了,因为除了掷地有声观点,我看不到真正有说服力的其他东西。

最后,文字太多,文章太少。文字是美的,但只有当它变成文章的时候,才是最美;有干货的文章当然很美,但只有干货的文字却令人乏味。就干货存在的意义而言,遣词造句实属多余,所以,干货里的文字总让人感觉没有生命力。文字在干货里最大的属性是信息载体,不具有任何意义,就像一张以蒙娜丽莎的微笑为内容的照片,只是美的记录,而不是美本身。看过太多的干货之后,我甚至觉得,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所谓重要的讲话,或是作为影像记录的一种替代品,那么,它真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个干货越来越多的文字世界,阅读正在死去。

其实,干货的流行,恰恰体现了这个时代浮躁、功利和无趣的一面。就我而言,与其张口就吞下一大把葡萄干,我还是更喜欢慢慢细品每一个水分饱满的葡萄。只有感知思想的水分,在这个物欲时代里,干瘪的灵魂才能得到最需要的滋润。

赞 (0)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程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香港云主机55元/年
wu